771771威尼斯.Cm-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2021

    11-11
  • 2021

    11-08

    “雪龙”起航赴南极开展科学考察

          11月5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起航,前往南极执行中国第38次科学考察任务。此外,“雪龙2”号将于11月23日出发,与“雪龙”号于南极会合,联合开展科考作业。这是继第36次南极科考后,再度开启“双龙探极”航程。       此次南极科学考察将经毛里求斯到达南极中山站、南极罗斯海新站、南极长城站,预计将于2022年4月14日返回国内。来自湖北省气象局的陈澄和云南省气象局的刘维鑫随“雪龙”号前往南极中山站;来自山东省气象局的张雪峰将随“雪龙2”号前往南极长城站。队员们将在“雪龙”号、“雪龙2”号走航过程中开展大气成分观测,并充分利用船基、冰基、海基、陆基、空基等平台,通过开展陆地-海洋-大气-冰架-生物生态等多学科联合观测,深入研究南极及全球气候变化。 (作者:张艺博 田彪 责任编辑:栾菲)
  • 2021

    11-02

    大力推进源头替代 VOCs排放控制标准体系已基本建成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徐卫星】 在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与减污降碳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间,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替代二氧化硫列入大气环境质量的约束性指标,VOCs污染防治将成为大气污染控制的关键与重点。 近日,第十届全国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减排与控制会议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为期两天的会议以“协同减排,精准治污”为主题,深入解读“十四五”VOCs污染防治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要求,探讨VOCs减排与控制工作的发展趋势,推广VOCs治理先进技术、装备与经验,不断推进我国VOCs减排与控制工作更加精细化、规范化。 VOCs治理仍是大气治理重要内容 作为形成O3和PM2.5的重要前体物,VOCs治理要加大力度、补齐短板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樊元生出席会议并表示,现在大气污染治理主要矛盾集中在臭氧(O3)污染浓度指标的控制上。特别在“十三五”末,PM2.5污染逐渐减轻,臭氧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制约空气质量改善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PM2.5和O3协同控制。作为形成O3和PM2.5的重要前体物,治理VOCs污染,补齐短板,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大气治理的重要内容。”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综合处处长石晓群表示。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我国O3浓度近年来总体呈缓慢上升态势,近年来,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O3浓度每年小幅增长。 “十三五”以来,生态环境部陆续印发《“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以及制药、涂料等行业排放标准等,并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指导各地不断加大VOCs治理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效。石晓群指出,但VOCs治理中无组织排放和非正常工况排放管控不到位、治理设施“三率”(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低、源头替代力度不足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为此,今年7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快解决当前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突出问题的通知》,重点针对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装卸等10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强化治理要求。同时,继续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方案”活动,结合“大气攻关”二期的预研究成果,组织修订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实用手册》,扩展行业范围、细化治理要求。 “十四五”VOCs治理明确思路 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大力推进源头替代,排放控制标准体系已基本建成 相对于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控制,VOCs管理基础依然薄弱。那么,“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VOCs 治理涉及面广、行业众多,存在管理经验不足、专业人才欠缺、治理难度大等问题。但总体来看,各地对VOCs治理没有放松。”樊元生表示,为应对形势严重的局面,建议考虑几方面问题: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明确下一步治理重点;二是在技术选择上,不要存在简单应付的心理,一定要选择适宜的技术,确保治污达到目的和效果;三是环保治理企业要及时跟进、深入理解国家关于VOCs治理的最新要求和政策,把握正确方向,提高自身竞争实力。 石晓群透露,“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大力推进源头替代。含VOCs产品源头替代工程是“十四五”大气治理的重点工程,是VOCs治理的治本之策。2020年,生态环境部配合工信部制定了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VOCs含量限值国家标准,现已全面实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全面使用达标产品。鼓励汽车、家具、钢结构等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化工等行业大力推广使用低(无)VOCs含量原辅材料和涂料、胶粘剂等,加快对芳香烃、含卤素有机化合物的绿色替代;鼓励企业推进工艺改进和产品升级,加快生产设备密闭化改造。 另一方面,高质量推动行业达标排放。目前,我国VOCs排放控制标准体系已基本建成,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合成树脂、制药、涂料、油墨、胶粘剂等行业标准及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已全面实施,农药、陆上石油天然气、油品储运销等行业标准将于2023年全面实施等。 企业层面应如何管控? 通过“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措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019年起,生态环境部门对石化、农药、制药等39个行业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通过“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的措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对于评为A级和引领性的企业,在重污染天气期间可自主采取减排措施。 “财政支持向源头替代倾斜,发挥行业自律开展自主减排,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石晓群表示,将继续完善VOCs治理的支持政策。 在财政方面,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各省环保专项资金将继续向VOCs治理特别是源头替代倾斜;政府绿色采购、企业信贷融资等也将对VOCs治理标杆企业给予支持。 在环保差异化管理方面,对使用低VOCs含量产品且满足相关排放标准要求的企业,相应生产工序可不配置末端治理设施;继续实施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对排放绩效好的企业减少停限产要求,不搞“一刀切”;将标杆企业纳入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做到无事不扰;对问题突出、弄虚作假企业加大处罚力度,记入社会诚信档案。 “目前已经涌现出一批VOCs管控水平高的优秀企业,但优秀企业总量还很少,希望有更多企业对照绩效分级指标相关要求,提升VOCs管控水平,树立行业标杆。”石晓群表示,企业应进一步对照行业标准或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要求,加强有组织、无组织排放管控力度,优化生产工艺与技术,实现全流程、全环节的达标排放。
  • 2021

    11-02

    智慧捕捉“天时”守护粮食安全生产全过程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中国气象报记者 李一鹏     “麦收两怕,风吹雨大;快割快打,麦粒不撒”——麦收要赶在麦子收获最佳时刻,若天气不好,便容易影响产量和质量。可见,大田作物生产受制于天,自古如此。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粮食生产逐渐从“靠天吃饭”走向“看天管理”。“应对天气变化”的内涵虽未改变,但让仓廪充实、百姓受惠的现代气象服务已深入农业生产每一个环节。 袁隆平院士的制种试验,有气象“重大贡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问题,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优良的品种,也能让作物具备更强的抵御恶劣天气的能力。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衡阳市衡南县水稻基地,经测产验收,袁隆平院士团队试验的晚稻平均亩产911.7公斤,加上此前早稻测得平均亩产619.06公斤,双季稻亩产实现3061斤,成功突破亩产1500公斤的纪录。 “高产、抗病、抗寒、抗倒是第三代杂交水稻相比前两代普遍具备的优势特征,也是这次测产在不利条件下能够破纪录的关键原因。”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三代杂交水稻项目主持人李新奇说。 2020年,南方水稻产区曾遭遇极端低温寡照天气,但第三代杂交水稻品种表现相对稳定,显示出种子的优势。殊不知,给杂交稻制种带来挑战的,首先是气候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两系法制种出现了所谓的“369”现象,也就是1993年、1996年、1999年发生了因气候条件造成的大面积种子育性严重不纯事件。随后,气象团队系统分析了多年田间试验与历史气候数据,研究得到两系法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温光条件与关系模式,确定了湖南省两系法杂交制种的适宜气候区域和生产时段。 “2000年2月,我带着气候区划成果去向袁老汇报。袁老在我的电脑上看到安全区划图像一个葫芦,高兴地说:‘好!我们的制种基地就按照这个葫芦来画瓢!’”湖南省气象局总工程师汪扩军回忆。 气象团队还针对超级稻超高产栽培建立气候适宜性与气象保障技术体系,开展相应研究,构建气象影响关系模型,确定了湖南53个制种基地所在县100米×100米精细化适宜地段及最佳播种期,制定相关规范,出版技术专著。一系列气象研究成为可以稳定应用的业务成果,确保了湖南超级稻大面积栽培实现稳产高产。 “气象保障在杂交稻、超级稻的制种和推广种植中发挥了关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袁隆平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各地,包括海南南繁基地、天府现代种业园等,围绕种业的气象服务陆续开展。中国气象局今年也启动试点,计划通过一年时间,初步确定种业气象服务需求和服务流程,基本建立玉米、水稻种子气象服务指标,初步形成玉米、水稻种子生产关键生长发育阶段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为国家种子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图为袁隆平院士为气象工作题词      趋利避害实现高产稳产 “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围绕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产能”问题。 面对不利天气,抓住时机提前防御,减损即是增产。 今年2月,在大漠粮仓河套平原,气象工作者敏锐发现了天气不对劲——升温太快了。3月中下旬和4月下旬分别是河套平原小麦和玉米播种最佳季节。如果2月升温太快,田里冻土迅速消融,土壤水分过于饱和,田地变得泥泞不堪,便无法进行播种作业。冻土过早“解封”还会导致水分过早下渗,致使在玉米播种时墒情偏低。 发现2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4.8℃~6.3℃后,巴彦淖尔市气象局和农业农村局联合指导农户3月初抢先播种,4月又采取多种措施保墒,100多万亩小麦即将迎来丰收,300多万亩玉米长势正常。 2020年,东北地区遭遇罕见的台风三连击。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气象部门及时预警,让合作社赶在台风来临之前采摘了易倒伏的成熟黏玉米50亩14万棒,减少损失16.8万元。 2013年,产粮大县富锦遇到春涝,玉米播种进度受阻。气象部门准确判断5月22日至28日晴好天气“窗口期”,当地政府据此引导农户抢抓农时、科学播种,节省种子、人工费用等6.5亿元。 准确的气象预报服务,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而各地气象部门精细服务背后,离不开国家层面的统筹调控。 “6月上旬黄淮海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小麦成熟收获期集中。各地要精心组织好跨区机收作业,特别是及时做好倒伏麦田收获,防止发芽霉变。要压茬推进夏收夏种,加强机具调度,收一块、种一块,加快播种进度,扩大适播面积。”今年“芒种”关键时刻,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依据天气对各地农业生产进行指导调度。 走进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可以看到全国农业气象服务专报、主要作物产量预报、北方冬麦区干热风预报、玉米高温热害预报等近30种农业监测预报服务产品。该中心副主任李森介绍,这些产品将提供给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为国家粮食安全决策提供支撑。 图为直通式气象服务进田间 气象科技帮农民“种出最好的粮食”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近年来,气象科技成果进入田间,为农民带来了切实收益。 在全国大米主产区江西省,去年安义、广丰、湖口等县试点再生稻种植技术的农户,平均每亩试验田增收了上千元。 在江西省北部和较高海拔山区,由于种植双季稻热量资源不足,一季稻热量资源有余,“种一次、收两季,少做事、多收益”的再生稻受到农民追捧。但稻子何时播种,头季何时收割,收割时稻株保留多高给下一季稻子生长……都需要试验给出答案。 南昌农业气象试验站研究确定了头季稻播种育秧、收割期、留桩高度等三项再生稻种植关键技术,配合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寒露风防御技术等,形成水稻丰产的气象密码。 该站高级工程师曾凯介绍,通过与粮食企业的合作,目前初步破解了再生稻高产关键气象适用技术,利用专门建设的实景监测系统在线分析,服务时效及精准度大幅提高,示范再生稻比传统一季稻每亩增产约六百斤。 现代化气象监测手段与物联网结合,提升了河南高标准农田的科技内涵。 在河南省尉氏县,当地专为优质小麦种植基地打造了物联网农业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物联网虫情信息采集设备、植物病菌孢子捕捉仪等高科技装备。它们可以连续不间断监测作物生长环境,不间断自动采集作物生长土壤环境信息,自动诱捕、远程控制、自动远红外杀死害虫,自动采集空气中流动的孢子。这些数据可即时上传至管理平台,通过分析提出最佳管理建议。 “以前靠主观经验,现在靠气象数据应用,粮食储藏也进入智慧时代。”河南许昌新兴国家粮食储备库负责人郭凌浩介绍,以前遇到恶劣天气,两名保管员要用摇把手动关窗,一个多小时才能将仓房窗户全部关闭。现在粮库里的智能通风系统如果判定外界湿度过大,会自动关闭窗户。 制种、种植、储藏……守护粮食安全的每一个环节,气象科技还将走得更远。 图为无人机监测天气助麦收 (责任编辑:颜昕)
  • 2021

    10-26

    生态环境部组织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

    【来源:生态环境部】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21〕471号,以下简称《通知》)。试点工作是落实《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环综合〔2021〕4号)和《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领域协同推进碳减排工作方案》,实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产业园区》(HJ 131-2021,以下简称产业园区导则)的重要举措之一。 试点工作应以产业园区导则和相关环评技术要求为基础,以探索产业园区层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技术方法和工作路径为主要目标。在碳排放现状核算中充分利用现有碳排放底数和统计资料。涉及“两高”行业的园区应关注能源消耗、企业生产和废弃物处理等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碳排放,重点评估涉“两高”行业的碳排放水平和降碳潜力;涉及大数据、云计算等高耗电的园区应关注调入电力的碳排放。结合区域和行业“双碳”目标,通过对规划实施后园区碳排放强度、结构等方面的预测分析,提出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规划优化调整建议和管控措施。 此外,《通知》鼓励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在我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碳排放评价试点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试点范围,探索针对不同行业、区域、园区特征的碳排放评价技术方法。

Copyright © 2021 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洛阳鸿卓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1436号

联系方式 二维码

服务热线

0379-63237717

扫一扫,关注我们